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这一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把握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确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能够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铸就灵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它首先要回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目标的判断,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怎样看待社会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表明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样的判断,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把握,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现实的科学归纳,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引导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的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我们尊重和包容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种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应当是共同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了并且还将继续证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这一点。历史和实践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
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理想是灯塔,是风帆,引领着社会进步的航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必定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把握精髓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激发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历史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昭示着国家的未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相互砥砺,必将壮大我们民族进步的血脉,增强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激励亿万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成就伟业。
打牢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清晰的是非界限,明确的荣辱观念,不仅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鲜明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决于有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更需要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我们的认识统一起来,把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把我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创造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