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辅成老师是casino365sport365的退休领导,目前担任天津师大关工委副会长、文学院分会副会长,长期在青少年中宣讲“三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6年上一学期期末,文学院抓住新校区毕业的首批毕业生离校这一契机,适时开展了“走过大学”---毕业生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人生启航”---党员责任意识教育;“境界人生”---人生理想教育;“我爱师大”---毕业生爱校教育,为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院请王辅成老师专门为毕业生党员讲授了“价值观”、“生死观”、“幸福观”、“义利观”等系列讲座,同时开展了“赠送党章”毕业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烈士墓前的誓言”烈士陵园祭扫及新党员入党宣誓等项活动,这些活动强化了毕业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为毕业生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做好了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毕业生党员纷纷表示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严于律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体验性学习是近几年来德育工作研究者提出的当代德育教育理念之一。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新德育论认为:要使品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品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
品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它是个体化、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一个归根结底任何学习都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时代,一个人有没有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品德学习,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王辅成老师讲授“三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品德信念的内化,与体验相对应的是知性和理性,体验性学习不排斥品德教育中品德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理性的培养,体验性学习是把品德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理性的培养作为品德体验性学习的重要的诱发和唤醒因素。体验性学习方式是学习的主体经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经验,学会主动学习。
1.体验性学习强调主体开放。开放性学习注重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探究,诱发和唤醒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重视学生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反对抽掉了价值多元的现实,用已经构建的模式直接灌输给学生。传统的品德学习从既定的标准出发,认为价值观“只有一种最好”或“只有一种正确”,排除其它一切存在样式。现在,在全球开放的新格局下,教育者必须用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进行品德教育的创新。
开放性学习中,学习者与教师相互诱发,相互激励,在一种动态的推进中,共同地、不断生成新的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的教育设计只是作为一种品德体验性学习的“初始线索”罢了。在教育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向其他人开放,每一个人都处在完全的意志自由状态,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体验性学习应当有方向感,指导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审思,筛选体验中所形成的想法,区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避免因心血来潮而轻率做出不正确的选择;另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体验中形成的观点与社会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进行比较,用共同的价值来对自己的选择做出适当的修正。
2.体验性学习强调情感反思。今日多元文化使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多元的价值倾向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别。情感体验是个体思想品德内化的关键因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依靠考试的分数,它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地反复之后,才能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又是主体情感的生发剂。有人认为体验学习即是“做中学”,然而“做中学”并非是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它忽视了“从体验中学习”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古人的这一解释可谓切中肯綮。只有以亲身经历、通过对经历的感受、反思,才能实现人格升华,找出其中蕴藏的生命价值。因此,反思内省才是体验性学习的关键,透过反思内省,体验所形成的认识才可能与其他经验整合,从而形成一些新观点、新认识和新发现。
体验要与思维相伴。马克斯·范梅南指出:生活体验“它只存在思想中才变得客观具体”,学习生活的体验离不开思维,离不开思想,“三观”教育中的体验性学习更离不开思维和思想。思维是体验的灵魂与核心,离开了思维,体验只是一具空壳而已。其实,触及心灵的体验,体验中价值观的澄清与选择,都是思维的过程,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体验中的思维,主要聚焦在对体验中问题意义的追寻和对主题的理解上。
3.体验性学习强调实践载体。毛泽东的实践理论认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人们能动的实践。美国学者认为,在语言的、行为示范的、实践的这三种品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中,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的品德教育效果是最有效的。
实践活动不仅是体验性学习的基础,同时是体验性学习深化、发展的载体。受教育者通过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确定生活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带着这样一种体验到的社会和人生体验“决定(新的)实践活动方向,并为之提出奋斗的目的。”体验一旦和价值观的选择联系起来就会往深度里走。
品德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整合性学习过程。品德教育是社会规范的认知经验、行为经验与情感经验的整合过程。从内容上说,它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与行为教育三种基本类型的教育,在三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品德的反复实践与体验反思,构建以价值为支点、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一体化结构,从而在体验教育中实现事实与价值、思想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等的统一。
王辅成老师开展“三观”讲座,注重“讲深讲活”,要让“三观”教育入耳入脑,真正做到了“高度、深度、广度”(三度)的有机统一与“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三性)的有机统一。也正因为如此,“三观”讲座场场爆满,而且每每有人潸然泪下。
1.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理解“三观”教育的重大意义。所谓教育情境是指富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与学生交互作用构成的教育场景和氛围。王老师讲授“三观”多选取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把哲理融入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事例中,不讲枯燥的大道理”,以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他的故事中有前苏联飞行员的“英雄诀别”;有叶挺的新四军的“金钱风波”;有列宁的四个卢布;有毛泽东的衣食住行;……当然,也讲学者“宁在日本把碗刷,不在中国当个科学家”的悲哀;讲为骗保险制造大连空难的某大学硕士生;讲出卖国家利益的空军少将;讲“我奶奶要是慰安妇该多好”的一名小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缺失……
在“人生启航”---党员责任意识教育活动中,王老师为文学院全体毕业生党员讲授生死观 、幸福观、义利观三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后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人生价值观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价值观的理解不再抽象,不再将其视为不喜欢的“名词概念”,不再认为价值观是与自己成长无关的说教,而是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学生们将伴随着问题,在问题的研究中展开思考;伴随着思考,内心体验逐步趋向深刻。
2.展现一种“物镜”,使学生感受“三观”教育的有形力量。所谓教育物镜,就是世界以其缄默的方式存在着,他所包含的意义与情感以非话语的形式浓缩在其中。了解王老师的人们说,讲价值观不必举别人的例子,讲讲他自己的经历就行了。王老师是一名副局级巡视员,至今仍住在38平方米的旧式单元房里,有人不理解,王老师借用方志敏的一句话:清贫不是共产党员追求的目标,但对于一个手中握有权力的共产党人来说,这份清贫,让人们更透彻地看到了他的心底。
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除义务讲座外,王老师用于扶危济困、助残帮弱、希望工程、慈善事业的讲课费已经达到三万多元。2006年第二学期,当王老师得知我院二年级学生王瑜患白血病住院治疗,王老师托团委将1000元捐赠给王瑜,在文学院组织的“爱在师大---为生命歌唱”公益晚会的现场,王老师不惧室外的寒冷,与同学们一起一直坚持到活动结束,面对着该生拮据的家庭状况,他又为王瑜同学送去了1000元的捐助和一颗关爱之心,也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全社会的品德风尚的改善,注入了一股暖流。
3.运用一种“意境”,使学生品味“三观”教育的无穷魅力。所谓意境教育是现实资源与审美体验者主客观交融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图景。王老师的“三观”教育讲座是一场场高水平的演讲会,让人欣赏不已、赞叹不已。王老师这样归纳讲座的“成功三宝”:格言+诗句+故事。他的讲座中有大量的丰富信息,从先秦到清朝的大小诸国,从世界234个政区到中国56个民族,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到古代散文、诗经、屈原的《离骚》,从120回的《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的相关诗词,王老师叙述起来都准确无误,他脱稿演讲的效果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王老师尽管已经年近古稀,但每一次讲座,他都坚持站着讲,他说要体现对听者的尊重,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行走在新时代的长者的风采。 王老师每一场讲座的结尾是他自己写的八句诗:
有的人尽管攫取到全部的名、利、禄、情,却不得不在极度疲惫和愧悔的内疚里长喘和抖瑟。
有的人虽然仅仅得到了一片绿叶,然而他们却拥有了整个春天!
这首诗将成为我们开展“三观”教育的新格言。祝愿王辅成老师的“三观”讲座永葆艺术魅力!
“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工作者要将体验性学习的理念逐步融入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不断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与反思中,主动接受“三观”教育,深刻理解“三观”教育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三观”。
|